<<返回首页

关于凰岗徐氏从江西瓦屑坝移民安徽、都昌等地的一些看法

文/徐建才


移民瓦屑坝历史,经过一些学者“研究”,过度夸大。现在人口普查那样具体人口数都有了。但瓦屑埧是官府移民的集中地,是不争的事实。虽然那时人口并不是很多,但为了填补淮河流域,如安徽等地因争战人口极度减少土地荒芜的情况下,明初朱元璋洪武皇帝不得不采取的移民措施。

我不是瓦屑坝研究学者,但有关徐姓移民略知九牛一毛。安微现有几十万凰岗徐氏移民决不是经瓦屑坝移去的,而是现代人牵强写上的。

1、根据乾隆二十年凰岗徐氏家谱载,元末,凰岗徐氏总户数才百来户,由于出了个便八公将军,跟随朱元璋征战,殁于兵的就有半数,且瘟疫流行,绝户的很多(见图)。凰冈徐氏根本无民可移。


2、从1755年凰冈徐氏家谱中找不出一丁半点有关官府移民的记载,现在说安微徐氏是瓦屑坝移民去的,没有依据。


3、安徽现代徐氏绝大多数是元末天下大乱,凰冈徐氏老谱载,为避兵沿北方向从湖口渡江逃难至安徽落户的(现有人口近二十万),部分没过江的就落户在湖口、都昌等地(现在人口一万多)。


4、凰岗乾隆二十年徐氏家谱,是在有都昌凰岗徐氏后裔参与所修谱基础上完成统稿的。其中明确载都昌徐氏始迁祖应午是淳熙间迁(见图),这个时间比瓦屑坝移民早很多年。应午没过江,而其弟应瑞则过了江(渡淮)。当然这只能说安徽、都昌的一支。


5、朱无璋建立大明王朝,天下太平,百姓安宁,凰岗徐氏人口从十三代128户至十四代就有302户,也就是“发”字辈和同时其它字辈,进入兴盛时期。众多徐氏支族先后共建祠堂十三处,包括总祠观音堂。在许多记载中至今没找到与瓦屑坝移民有关文字。

图:目前现存的乾隆二十年原谱,记载有不少宗丁殁于兵

图:兄弟二人逃难,哥哥没过江留在湖口都昌。弟弟过江(渡淮)去了安徽。


凰岗十三祠堂是从观音堂开始先后经过几百年陆续建成十三个祠堂。不是代表凰岗十三个支族,或堂口。有的支族有两个祠堂,如发三公祠堂。有的支族有祠堂,现代暂未找到其后裔,如发十四公。有的支族没建祠堂。

祠堂在当时是大工程,是根据当时人口、财力而建的。


目前安徽、都昌湖口徐姓人囗是凰岗约十倍,大多是600多年前元末兵乱时迁移的后裔,还有不同世代陆续迁去的。至于瓦屑坝,不应该是一个地名,笔者认为:瓦屑坝还有可能是饶州的方言“我去吧”。古代,流民中识字的不多,只能口口相传。“我去吧”是故事中的关键词,随着时间的推移,饶州方言“我去吧”在清代时期被冠名瓦屑坝。


凰岗徐氏人口主要在明代初期迁出,具体是因为生活所迫,还是因为洪武赶散,这两点都是可能存在的。

本文作者:徐建才,鄱阳县凰岗镇人,1953年出生,对徐氏家谱有较为系统的研究。



网页由景德镇市运佳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提供